2021年12月31日,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龙头企业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影医疗”)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本次交表,中金公司及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拟募资124.80亿元,并将其用作下一代产品研发、营销服务网络构建、补充流动性资金等用途。
招股书公布的资金用途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浪潮之下,联影医疗一直是其中的主力军。成立十年,联影医疗获得了诸多成就,它曾研发全球首款Total-body PET-CT(2米PET-CT)、“时空一体”超清TOF PET/MR、全球首款5.0T MR、国内首款3.0T MR等顶级影像设备;牵头承担近40项国家级及省级研发项目,包括近20项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并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众多荣誉奖项,多次登上VB100未来医疗100强,名列前茅。
融资方面,联影医疗向来“不差钱”。十年来,它仅在2017年完成了高达33.3亿元的A轮融资,报告期内(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前六个月)现金流结余18.78亿元、14.56亿元、31.24亿元、11.18亿元。
不过,高端医学影像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医疗科技水平,竞争尤为激烈。外有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等百年巨擘拦截,内有东软医疗、迈瑞医疗等“老前辈”竞争,若能成功上市,手握百亿资金的联影医疗究竟能打出一手怎样的牌?
“迟到”的破局者
灼识咨询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2.4%,2020年的规模已超过500亿元。
虽然建设“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大健康市场快速扩容、高端医学影像行业支持力度增加以及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等因素都促进了对医学影像设备的潜在需求,但在中国,许多国内企业常常因缺乏有效竞争力而被市场拒之门外,海外企业凭借百年积累,轻松拿下了中国超过90%的市场份额。
要打破外资企业的垄断并不简单。作为典型的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医疗影像领域产品研发难度大、前期投入大,市场份额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国内企业通常只能购置外企生产的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拿下少量的中低端市场。
联影医疗想要成为这样一个破局者。
十年洗礼,如今联影医疗羽翼日渐丰满,手握的市占率也愈发惊人。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psos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产龙头联影医疗跃居中国临床实用型CT与磁共振销量第一。如今递交招股书,联影医疗以更直观的数据展示了其发展状况。
2020年上半年临床实用性CT销量前五名(数据来源Ipsos)
扭亏为盈,联影医疗步入收获期
先看营业收入,报告期内,联影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20.35亿元、29.79亿元,57.63亿元、30.85亿元,整体收入超过东软医疗、万东医疗都老牌国内医学影像厂商。
值得注意的是,赶上新型公卫医疗体系建设的联影医疗,其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3.39%,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联影医疗扭亏为盈,一举拿下了9.37亿元的净利润。
联影医疗收入明细(数据来源于招股书)
高毛利是联影医疗盈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9.11%、42.06%、48.81%和51.85%,主营业务毛利率稳步提升。这意味着联影医疗的产品矩阵已经相当成熟,且建立了完整高效的经销/直销模式。
不过,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技术为王,市场占有固然重要,但技术才是制约联影医疗未来成长的关键所在。在这一方面,联影医疗同样没有吝啬。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6.66亿元、6.90亿元、8.50亿元和4.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73%、23.17%、14.76%和16.17%。近年来,联影医疗一直保持每年多款新品设备发布的趋势,其研发投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回报速度。
联影医疗完整报表数据
总的来说,联影医疗交出了一张不错的答卷。经过10余年发展,联影医疗在工程师队伍建设、核心技术和部件攻关、产品梯次的布局方面成效卓著,在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独树一帜。
动脉网认为,凭借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建立的技术护城河和不可复制的工程师研发队伍,联影医疗未来上升空间可期,产品线竞争力将会持续强化,未来将最有希望成长为国际化医疗器械主要玩家之一,上市后在A股市场将具备很强的稀缺性,预计上市后估值有不错表现。
四大优势支撑,联影医疗能够走到多远?
从招股书看,联影医疗已在研发、运营上高筑壁垒。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动脉网将联影医疗的优势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媲美GPS的完整产品线
联影医疗围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产品涵盖MR、CT、XR、PET/CT、PET/MR等诊断产品,常规RT、CT引导的RT等放射治疗产品和动物MR、动物PET/CT等生命科学仪器,并在XR产品线中的DSA产品和超声产品线积极布局,可满足从临床前科研到诊断再到治疗的需求。
联影医疗的产品线布局兼具广度与深度。针对MR、CT、XR、PET/CT、PET/MR等各产品线,联影医疗覆盖了从临床运用至科研需求等多种产品类型,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
同时,联影医疗积极推进硬件产品的多模态融合及软件赋能的综合布局,其设备多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和高级应用,可实现研究、诊断、治疗、方案的有机结合,为精准诊疗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联影医疗及其竞品产品布局
由上表可知,在高端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产品领域,联影医疗产品线的覆盖范围与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厂商基本一致,已远超国内企业布局。
二、四大市场拿下排头市占率
GPS等企业对于国内影像设备的长期主导也为其带来了不错的口碑及用户粘性,要从成熟的市场中抢夺份额并不简单。但在近年的销售战中,联影医疗逐渐在MR、CT、XR、分子影像四个战场收获主权。
● MR
按照新增销售台数计,2020年联影医疗已是中国市场占有最大的MR设备厂商,拥有高达25.4%的1.5TMR市场占有率,远超GPS、朗润等企业。
在3.0TMR及其以上市场中,联影医疗目前拥有17.1%的市场占有率,位居排名第四,距离GPS还有一定差距。
2020年中国MR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数据来源:灼识咨询,按新增台数口径)
● CT
按照新增销售台数计,2020年联影医疗是中国市场最大的CT设备厂商,领先国际厂商。中国64以下CT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5%,而64排及以上国产化率仅为35%。
在64排以下CT市场中,联影医疗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按新增销售台数);在64排及以上CT市场中,联影医疗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四(按新增销售台数)。
2020中国CT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数据来源:灼识咨询,按新增台数口径)
●XR
在XR行业各个细分市场中,DR及移动DR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乳腺机和DSA国产化率较低,其中DSA国产化率低于10%。按照新增销售台数计,联影医疗在移动DR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整体DR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乳腺机市场占有率处在行业前五名(按新增销售台数)。
2020年中国XR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数据来源:灼识咨询,按新增台数口径)
●分子影像
分子影像系统属于医学影像领域的高端产品,主要市场参与者为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医疗等。按照新增销售台数计,联影医疗自PET/CT产品上市以来,连续4年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我国PET/MR市场参与者包括联影医疗、西门子医疗和GE医疗,联影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PET/MR设备生产厂商,且2020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2020年中国分子影像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数据来源:灼识咨询,按新增台数口径)
三、智能化
设备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联影医疗也积极推动新型软件技术与硬件的融合,从而达到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的目的。以磁共振为例,公司在通用算法的基础上进行设备工作量及成像相关的软件研发,在成像方面协助磁共振系提高信噪比、提高分辨率、缩短扫描时间;在设备运行方面,可以实现检查流程优化、患者自动摆位、减少患者摆位时间,从而减少人为干预造成的检查误差。近日,联影医疗推出了uAIFI类脑平台,用于磁共振的多方面辅助。
在人工智能支持下,磁共振设备不仅可以进行效率上的提升,还能进行信噪比、分辨率、扫描时间三大核心要素的同向提升,进而支持更多场景的应用。因此,未来的磁共振发展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竞争,做到10T,15T,甚至20T,更是软件层面上的竞争,即磁共振能够根据特定的临床场景给出符合特定需求的影像,甚至完成专科化的蜕变,实现人工智能下的智能化精准成像。
四、海外布局
联影医疗是国内在海外布局最为丰富的企业之一,目前已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销售公司并进行产能布局,在马来西亚、阿联酋和波兰等其他国家设立销售公司,逐步进行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
由于疫情的影响,联影医疗的团队建设及销售速度均存在一定程度影像。因此,短期之内,联影医疗的销售重点将以国内为主,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按终端客户装机所在地统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18%、3.37%、4.21%和5.89%。
从长期来看,联影医疗因其技术优势能够对GPS构建的市场壁垒造成一定冲击,如果能够在成本与技术上构建充分优势,联影医疗将有效推动其出海策略,有望构建多个新增长点。
比盈利更深远的意义
联影医疗的长驱直入之下,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在近年内迎来了市场份额与设备价格的双洗牌。从价值角度上谈,国产企业的崛起有效打破了GPS曾经对于中国市场的高昂定价,为过去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加入了活力,进而推动了CT、MR等产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中国各层级医疗机构影像设备的普及,更多患者将因此受益。
但若将时间跨度拉长,联影医疗崛起的价值不单在于此。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郑海荣副院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综合的现代化工业制造体系来说,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属性不单是一个医疗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它可以带动我国一批高端产业链的发展,从材料到芯片,到器件到电子学,不像一个小国家买一买就可以解决问题。”
换言之,技术上的竞争并不单单表现为产品市场份额上的争夺,更是双方前沿医学水平的博弈。但在过去,许多海外的顶尖医疗机构与GPS等大型影像设备商建立了合作,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最先进的设备,进行最前沿的研究,而当我们的医院用到这些设备时,往往已经过了数年,能做的研究大都为验证性,少了对于前沿医学的探索。
联影医疗突破了影像设备技术壁垒,其意义便在于夺回这“延迟的数年”。
当我们看到全球首个5T磁共振装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看到全国首个9.4T超高场动物磁共振落地瑞金医院时,海内外的前沿医学差距,或许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