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东姚镇下郊民俗村振兴战鼓擂
在风景优美的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麓,有一条享誉中外的人造天河“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起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10万群众用10年时间修成的长达1500公里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修渠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传承至今,永不褪色,书记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目前,林州市正在掀起新一场红旗渠精神高潮。
林州市东姚镇下郊民俗村四面群山环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素有“一寨两山三垴五岗九沟”之美誉。
这里风光旖旎,交通方便,是自然景观、原始生态和保持极佳的典型古村落。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年平均空气优良天数在260天以上。村周围植被葱郁,空气清新,数十种天然药材遍布原始森林;雉鸡、野兔、鹧鸪、山雀、山狐狸、獾、野猪等珍稀动物,时常出没于丛林之间。
抗旱历史是下郊人民的奋斗史、血泪史、抗争史。为了与旱灾抗争,改变本村缺水的历史,下郊人民与大自然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抗旱斗争。
红旗渠工程的主要决策和指挥者杨贵亲自题写洞名。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红旗渠引水工程“胜利洞”,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红旗渠精神在下郊的真实写照。她不仅凝聚着下郊几辈人的血与汗,更彰显出困难时期下郊村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和大无畏精神。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下郊人民积极参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借助任何机械,挖通了全长1500米的隧洞工程“胜利洞”,红旗渠工程的主要决策和指挥者杨贵亲自题写洞名。
西柏坡纪念馆陈列的林县下郊村妇女担架队
原妇女担架队成员 唐雪梅
村里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支前女子担架队,西柏坡展览馆里,有展现该村支前热潮的“妇女担架队”革命事迹;
下郊民俗村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比较著名的历史遗址和风景名胜马家寨、
马家寨是大明皇后马腊梅(即大脚皇后马秀英)娘家的山寨,朱元璋曾在此练兵打仗。 沿村顺着鹤林公路向东约二三里到金南沟口,面向东南就能清楚地看见一座雄伟挺拔的山寨映 入眼帘,这就是马家寨。放眼观望,山寨前面是陡峭的山岭,寨顶上树木葱茏,被一片浓绿掩盖, 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雄伟壮观。以前有人到山寨顶上放牛、砍柴,曾经拾到过生锈的刀枪和箭头 ,可见不是虚言。现在寨顶上还遗存寨墙、战壕和一些方正的石块。寨顶场地平坦宽大,约有十余 亩地那么大。寨顶建有很多房屋,随着岁月的流逝,房屋早已倒塌,但 原始根基还在。 山寨东南方下面有一个山洞,取名“藏兵洞”,洞深三四十米,洞里很宽广,能容纳几百人; 山寨东面下方有一水泉,称作“白水泉”,泉水清冽甘甜,长年不停地向外流淌,可供人畜饮水; 山寨的北面是朱家洼,相传朱元璋在那里驻军扎营,指挥部队抵抗元军;
晾经台
雪花溶洞
它们静静地伫立着,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和兴衰;
千亩五角红枫的旅游度假
如今,下郊民俗村又打开了改造美丽乡村的蓝图,他们利用较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规划出:春有千亩牡丹园,夏有千亩荷塘河道,秋有千亩五角红枫的旅游度假项目。
马家祠堂
同时开发恢复“马家祠堂”“马家寨抗战遗址”等多处文化遗产,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程。
千亩荷塘百里香项目
拟投资1500万元,在村南部,利用原有的河道,设置拦河坝,开挖荷塘,使之形成了田成方、路成行,连片规模种植态势,打造出“千亩荷花百里香”特色荷花产业带,荷塘总面积700多亩。
水面荷花盛开,清新宜人,打造豫北荷花品种最多的观赏地。荷塘泛舟,可为村民增加旅游收入,同时,莲藕又成为绿色种植附加值产品,可以对外销售,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三产服务业、商业齐头并进,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链条。
华贵牡丹观赏园项目
利用村东闲置土地200余亩,鼓励村民大规模种植优质品种油牡丹,建成良好的生态观赏园。大面积牡丹盛开时节,吸引周边县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丰收后的牡丹果实可榨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最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村里还计划开发出民俗院落,把村里有古老院落打造出来,为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
在以王喜吉为带头人的支村两委的努力下,下郊群众正以饱满的激情,民俗下郊,打造优美下郊,富美下郊,为林州市攻坚扶贫再添活力,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最真诚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