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古时人们又叫冰台、艾蒿、医草、灸草、黄草、家艾、甜艾、艾蓬、香艾等,现代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及近邻科植物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
食“艾”有道
民间常将艾叶与不同药材及食材调制成药膳食用。如艾叶饺子,将新鲜艾叶同其他食材剁碎加入调料后做成馅料,以白面皮包成饺子食用,可散寒止痛、健脾益气,适用于虚寒体质及脾胃虚寒、慢性腹泻、慢性咳喘等人群食用。又如艾叶母鸡汤,善于缓解经期体虚、小腹冷痛、痛经、月经过多、失眠多梦等症。再如艾叶红枣煮蛋,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安胎养神的功效,适宜于痛经、月经不调、崩漏或体质虚寒的人群食用。尽管艾叶好处多多,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食用的,因艾叶性温,属于湿热体质、实热或阴虚火旺的人,则应禁用或慎用。
艾灸温阳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即通过艾绒(艾叶晒干捣碎后得“艾绒”)熏灼体表穴位,以达到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作用。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能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驱散寒气、温通经脉,使气血痹阻不通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不仅如此,艾灸善补阳气,补肾健脾,固本培元。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艾草更是有着“女性保护草”的雅称。对体质偏寒的人来说,效果更为显著,可除寒湿,预防感冒,起到增强体质的良效。灸法温热,常治虚性寒性之病,同时也讲究饮食上的配合,切忌食用寒凉之物、吹风、洗凉水浴、衣着单薄等。此外根据具体病症,还应忌吃辛辣热性食物。
(吴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