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体最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正常人在天气炎热、情绪紧张、激烈运动、进食辛辣等情况下出汗,均属生理之汗。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排泄机体废物等保护性作用。但如果安静状态下出汗、入睡后出汗、局部出汗、汗液颜色或气味异常等都属于病理之汗。下面,带大家从中医角度认识一下常见的病理之汗。
中医早在《素问·宣明五气论》中就对汗有记载,并认为异常的汗,即病理之汗是身体异常状态的反应,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的表现。中医常根据出汗多少、部位、时间、颜色及气味等特点判断病证。《景岳全书》十问篇中说道:“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在中医辨病辨证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自汗。白日汗出,动辄尤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中有言:“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自汗多由气虚所致,也可因内热熏蒸、汗液外泄或营卫不和等引起。
盗汗。入睡即汗出,醒则汗止。其病因病机多属于气阴两虚。
战汗。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全身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这是正邪交锋、多属正胜邪去的状态,也称为“暝眩”状态,是大病将愈的前兆。少数情况下,战汗也可能是正不胜邪、疾病加重的转折点。
脱汗。又称绝汗,见于病危时,大汗淋漓,是正气衰弱,阳气欲脱的表现之一。《素问》诊要经终论篇记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绝汗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发冷、脉象微弱。
黄汗。语出《金匮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常见症状为口渴发热、胸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常见于体内湿热蕴着者。
闭汗。无论炎热、活动等都不出汗,体内却烦热难耐。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如果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也可能会闭汗。
病理之汗的调理需要慎之又慎,临床汗证病机较为复杂,有时并非气虚或阴虚单一因素所致,常是虚实寒热夹杂。因此,必须到正规中医医院,请医生在辨明病机的基础上调理,否则擅自进补或者调理会适得其反。另外,战汗、脱汗已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应及时就医,不能擅自用药。▲